大概是一个少年生活中无病呻吟的想法吧,也有可能是对自我的思考。总之,在这里的文章往往没有细细打磨。
有可能是直接从聊天记录里截下来,也有可能是闲着无聊乱写。
总之很乱,很杂。。。。。。
但是我保证我会起标题的。
积攒的情绪,以及心态的放松。
不知为何,能够聚集的情感大多都是悲伤的,一点一滴的悲伤汇聚成河,最终流入心海。而倘若内心的悲伤无处释放,那一整天都会是浑浑噩噩的,做事的效率遍会大打折扣。但是于我而言,能够释放悲伤的途径有些稀少了,所以经常能够受到悲伤的影响。
而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也是悲伤来势最为凶猛的时候,还是更难释放苦闷的一段时间。在考场上,独自一人,面对困难的试题,难免会卡壳,虽然在当时,甚至是整场考试,这些卡壳似乎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这些卡壳却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一天的情感基调。当卡壳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就足以使一天的基调从兴奋变为平淡,从平淡变为懊恼。
而且考试不同于平常上课,除了考试的间隙,并不会有课间休息时间。而平时正是因为课间的存在,能够让我们高频次的释放上节课所产生的不适,有效的减轻了情绪基调的改变。但一旦到了考试日,除了考试便只能是自己安安静静的上自习,压抑的情感不能够得到释放,所以一旦到了考试自己的话,围绕在脑子里面的想法就会非常多。
脑子里面产生的想法如果没能够表达出来,再加上悲伤的基调情绪,除非是在非常劳累的情况下,不然是睡不着觉的。所以在睡不着的时候,我才要爬起来写点什么,释放心中的苦闷,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让自己睡个好觉,并且拥抱第二天的考试。
但是一个疑惑渐渐在我脑子里面产生:当我在准备以及参加连合省选的那段时期,我从来没有出现过睡不着觉的情况,理论上来说准备省选的压力是要比参加月考大得多的,但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月考就会让人睡不着觉了呢?
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了了,正如上文所说,月考的休息时间是非常少的,而省选前后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段时间里面可以尽情的感悟自然,享受暴风雨前后的宁静,而正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压力相衬托,显得那个时候的时光是如此珍贵,我还收获了一个非常精美幸福的梦。
如果是很早以前,我大概还是会和我的同学一样,将自己的压力通过玩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但是自从我将玩游戏视为一种认真的品质之后,我便不再依托玩游戏来释放压力了。玩游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感受自己能力的时候,特别是对于某些较为困难但是提升能力的难度相对简单的游戏,这使得我能够较快的获得正反馈,从而感受到自己真的正在进步,仿佛未来的日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但我不是很喜欢玩那些社交属性很重,或者是有内购的游戏。因为前者往往容易收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不能够专注于自我,会有一种压力;后者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我并不是不愿意为了游戏花钱,我也非常愿意购买买断制的游戏。如果一个游戏是内购,并且得到的是对游戏平衡有着影响的某种道具,那么这个时候个人的努力在金钱面前往往是不值得一提的。我没有受虐倾向,我不喜欢天天在游戏里面被氪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然后享受这种被打败的感觉。我也没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决心,我从不觉得依靠努力就能够打得过氪佬。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对游戏类型的讨厌度,它是这样的:“对战类并且拥有内购道具的”>“对战类”>"拥有内购的单机游戏">“买断制单机游戏”。
所以我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 《Minecraft》,他完美的符合我对游戏的要求,但是这个游戏几乎没有引导,接下来干什么事情完全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这样虽然能够专注于自我,但是有些时候未免会有些迷茫。所以玩这个游戏的单人模式心境大概是非常平静的,犹如一座避风港,摒弃了外界的喧嚣,让我能够创造独属于我的世界,虽然它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至少是我花费了心血,动用了脑筋思考得来的。
而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游戏是《Celeste》,玩这个游戏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从山脚到山顶,通过无数次的失败换来最终的登顶,它能够给予我强大的激励,以至于让我感觉到了整个生活都会越变越好。
同样是挑战自我,并且能够给予及时的正反馈的一个活动便是弹钢琴。和蔚蓝一样,弹钢琴所带来的提升是能够切切实实握在手里的,这便显得弥足珍贵。这说明我并不会像某些游戏一样,一旦使用了一个新注册的账号,能力就从“一代天骄”,变成了“猪狗不如”,又需要经历千难困苦才能够回到原来的高度。而玩蔚蓝的技术和弹钢琴的手法,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除了把整个人给“重置”或者某些意外的变故,我再也想不出来紧紧抓牢的东西是怎么失去的。
既然都已经说到游戏,那么自然便离不了“上瘾”这个话题,我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也对游戏非常的上瘾,但是到了高中,渐渐的就对游戏不再上瘾了——但还是喜欢玩,只不过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分析自我和同学的过往经历以及翻看了他人所写的一些内容,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上瘾,那么可能说明这个人生活乐趣中的来源途径很少。
在我沉迷游戏的一段时间里,我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来源就是游戏,再无其它。但渐渐的我学会了享受其他事务所带来的乐趣。我享受弹钢琴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享受写鲜花所带来的满足感,我享受学到了一个新知识的乐趣,我享受解决困难题时的灵光一现,我享受考完试之后比上次更好的自己,我享受在课间十分和兄弟的打趣,我享受闲暇时间和女孩的漫谈,我享受着同书籍作者共情的感受……既然都有这么多值得我享受,去感悟的东西,他们都能够给予我快乐,那为什么我还要抓着游戏不放呢?
当我询问以及观察身边的人时,我更加笃定了这一种想法。身边那些沉迷于游戏中的同学,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极度缺乏能够带来成就感以及满足感的活动——对课堂不能够提起兴趣,与同学只能找到游戏作为交流话题,少有课余爱好。于是游戏便成为了他们逃避学业上的不顺以及获得唯一正向反馈的出口。反观那些校园生活充实、朋友众多的同学,他们并不排斥游戏,却很少沉迷于游戏,他们能够从学业进步中获得激励,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在日常的闲聊之中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游戏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快乐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
但是十分悲伤的一点是,如果把“游戏”换成“学习”,似乎上述理论也能够成立。但是所幸的是我们不需要沉迷于学习,我们只需要对学习保有足够的兴趣便足矣了。
让自己在周末适当的放松合理化
我这个周末成功的做到了没有把时间浪费在看短视频以及刷无聊的知乎上。而且不是靠个人的自制力实现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强大的欲望虽然说还是有很多时间没有在学习。
虽然说现在是靠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花费时间,但是游戏的占比还是相较于大的,目前也在调整当中,尝试吧玩游戏的时间更多的分配在写作和读书上,然后接着再考虑将时间分配到真正意义上学习文化课上。
我也非常好奇为什么我不直接把心思转化到文化课的学习上。第一个考量是因为周内在文化课的学习已经足够多,而且我并没有因为作业奔波而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似乎从表面上看一个晚上加一上午的自由学习时间拿来进行一些非传意义上的学习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这里的核心就是我们必须也要在学习。例如:弹钢琴,写作,读书,体育锻炼,甚至自己钻研游戏的解法也可以算作一种学习。第二个考量是,我非常厌恶一种功利的心态,虽然不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学习会略微降低一些有关于学习上的竞争力,但是如果个人的专注度足够高,以及学习内驱力——我们必须要好好守护的东西,能够对未来发展特别有益处的力量——足够强大,因为能够拥有较为高的基数,略微的降低是可以接受的。但于是带来的益处,例如对青春不成熟哲学的思考可以让我们面对伤痛的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沉稳、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潜在的资源。更加现实一点的例子是,cyc 在闲暇之时喜欢炒股,锻炼了经济头脑,通过分析一个店的种种因素,成功的预料到了一家米线店的倒闭,前途不可厚量。而正是因为这些考量让我在这一晚上和一上午的自由时间中花了更多时间来探索自我,但是我们还是应当以学习文化课知识为重。所以在下午我会尽早的返回学校,在学校就应当专心学习文化课知识,而在家就应当自由分配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探索自己的爱好。
谈短视频
我现在还是觉得刷短视频是一个十分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概率极其渺小,所以我们暂且可以不考虑藏匿在大量信息中的潜在有用信息,似乎除了内心欲望的满足、消磨时间以及懈于思考之类的原因,我们好像很难再找到另一个合理的原因来说明这一现象了。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在社会中会有很多人喜欢以看短视频作为我们的放松方式呢?一个疑问在我心中产生。
平日里学校里的老师或者是身边的长辈往往都在强调玩游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拥有这样观点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不能够控制游戏娱乐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将学生在二者之间的抉择权直接夺去在他们看来是很有效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这确实能够减少学生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又会从哪里得到释放呢?那就是短视频和各种资讯。
虽然游戏有沉迷的风险,但是相较于短视频,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动脑子的,但是观看短视频却不要求我们向玩游戏那样耗费脑力,而若让这种“轻松”的东西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休息时间,那么在学习中如果我们碰到了需要思考的问题,都会习惯性的偷懒。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在论述学生大量的玩游戏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看大量的短视频以及资讯一定是要极力避免的。
但是改变都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大脑能够迅速高效地完成转变,我们没有必要马上就禁止自己看短视频,而是给自己一个过渡的阶段,在每次将要打开短视频之前,我们可以认真的分析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将要到来的利与弊,尝试将自己的欲望转化为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某个兴趣爱好。
在这段文字的末尾,我觉得有必要申明一下上述文本所说的短视频以及资讯指代的都是一种不动脑子观看短视频和资讯的方法。如果你能够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尝试思考某些问题,那么看短视频又有什么不好的呢?